查看原文
其他

对话大卷伸嗣:触摸真实伤口的边缘

A4美术馆 A4美术馆
2024-09-06

8月底《奥本海默》在国内上映,电影中诺兰用两次核爆瞬间,再现了原子弹的科幻与灭迹。电影的最后我们都接受了这样一个问题:核所引发的链式反应是什么?于奥本海默来说,他的晚年都处于道德审判的余震中,于我们来说,它已成为我们共同生存的世界背景。


这也是近年来,艺术家大卷伸嗣在作品中不断探讨的问题,同处于混沌中的我们之生存的脆弱性、对“黑暗”重新凝视,以及“后灾难时代”对于不确定的思考......


本次新馆开幕我们邀请到了艺术家大卷伸嗣、策展人南條史生以及有丰富游历日本经历的作家洁尘,在副馆长李杰的主持下,围绕展览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无常、灾难的深度对话。




如果说,《奥本海默》中关于核难的叙写,略显隐晦且过于简化,那么这段访谈,也许会带领我们触摸到真实伤口的边缘,并尝试以最轻柔的方式触达心灵,向内愈合。


滑动查看




Q:譬如风留在雪地上的痕迹、泡沫瞬间的迸裂与消逝,为什么会想通过作品,去捕捉这些日常易逝之物的存在?


大卷伸嗣(后简称大卷): “在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,我家从事的服装行业就因为泡沫经济时代的开始而濒临破产。在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想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。我希望能为这个社会可能留下一些存在,这也是《回响·无限》最开始的概念。更具体地说,当时我的家乡下了一场雪,雪后人们走在上面就留下了痕迹。这样一层层的脚印有的消失,有的留下来,原本黑色的路面逐渐裸露了出来,这启发了我最初《回响·无限》的创作,在地板上作画,人走过去,留下的印记便成为了‘永恒’。”


《回响·无限》,2023,A4美术馆



Q:南條先生第一次见到大卷先生的作品就是在大地艺术季上,那是一个关于气泡的装置作品,过去多年后,大卷的创作是否发生了变化,不变的又是什么?


南條史生(后简称南條):大卷先生是一个非常有持续力的艺术家,在我看来,“无常”是他作品中的关键词,还有事物的历史感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,他长期在做的这个系列装置,肥皂泡在空中停留了一段时间之后会破灭,再产生一股气雾,最终这个气雾又会变得看不见,在完整地观赏了这个装置之后,会更加对“存在的脆弱”有一定的理解。



A Large House at Ichihara Art Mix Exhibition in March 2014,©大卷伸嗣,安卓艺术



李杰:从这也能看出,大卷思考问题的方式很特别,他能非常敏感地意识到这样的瞬间问题。大卷是学雕塑出身的,在一个很轻的作品中,也能看到存在这样很重的东西,阴影一会变深,一会又通过强烈的人造光变淡,这非常特别。


洁尘:大卷作品的易碎性,有空间和时间结合的概念,这让我想起了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作品《春雪》(注)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故事,小说的结尾带有很深的一个佛教中的轮回概念,就是这种时空的转换,我们所谓的对于脆弱的追问。尤其是《临界之气》那件作品,和佛教的历史内核完全吻合的。人是脆弱的,但人拼命想要克服脆弱,最后还是要去面对这种脆弱。


(注)《春雪》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的长篇小说,刻画了大正时代的一对贵族恋人,侯爵嫡子松枝清显与伯爵千金绫仓聪子的爱情悲剧。故事的结尾,松枝清显在与聪子分开之后思念成疾,拖着病躯冒雪前往寺院求见聪子。聪子见到他的那一瞬间,松枝从树荫下走来,容貌却没有改变过,这一瞬间就是六十年。




Q:这几年的疫情,以及过去的东日本大地震等将人拽入黑暗状态的灾难,是否对大卷先生的创作产生了影响?这种非抽象的、无差别的肉身体验(艺术家在地下室黑暗环境中创作),是否产生了对人和自然的不同感受?这种经验又是被如何投射到作品当中的?


《暗绘》,2023,A4美术馆


大卷: 在疫情期间,我也处于一种非常封闭的状态,觉得难以有所突破,存在一些方法上的疑惑。我经常去我家后面院子的一个森林思考,傍晚的时候是最有意思的,因为森林非常阴暗,所以明明在走进去的时候还能看见,走着走着眼前的东西就越来越模糊了。突然我就知道这个东西确实是存在的,但是因为暗下来了我就看不见它了。我能听到很多沙沙声,就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思考究竟是什么发出来的。从那开始,我就尝试把画布带到森林里,在黑暗的环境下尝试用手摸着颜料作画。


但我对黑暗的更早的认识其实是在2012年至2013年间,在高松市旁边有一个古老的公园叫栗林公园。当中有一个老旧的茶室,旁边有一个人造的假山,有的时候其他人会从山上倒水来仿造呼呼的声音,人在这个茶室里是可以听到的。当时的感受也是走在黑暗里,凭借着听觉找到了茶室,这是我对黑暗最早的体验。白天看到的狭小简陋的茶室到了晚上被想象力扩充了,有了对周遭环境的想象。

洁尘:的确,日本文化中关于“阴翳”的美学是与众不同的。阴翳,不仅仅只是阴影之下的隐匿之物,还表现着日本文化对不清晰、不明亮、模糊之物的偏好,以及审美中对“暗”的独特理解,对即将衰败的瞬间有独特的情结,这便是我称之为“谷崎美学”的东西。谷崎润一郎(注)先生在美学方面提出了“阴翳礼赞”的概念,有阴翳的东西在美学上更加值得玩味:我们说的明亮,也是因为有阴影的衬托。而相反,光这个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向上向阳,自成一体的,大卷的作品中很多都将“阴翳”作为核心概念,阴影被他玩转得很好。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当中有一个巨大的花瓶(《重力与恩宠》),大家看到这阴影和光线的变化在空间中不停地蔓延,一会变强一会又变弱,你会慢慢地感受到这里面阴影所带来的很美妙的东西,这让他的作品看起来十分的丰满。


(注)谷崎润一郎(1886-1965):日本著名小说家,著有《刺青》、《源氏物语》、《阴翳礼赞》等知名作品。


《重力与恩宠》展厅现场,2023,A4美术馆

大卷: 刚才洁尘老师提到的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中的确有很多对黑暗的描写。他把幽暗比喻成一种叫羊羹(注)的日本甜点。虽然黑暗的状态并不是一种物质,但是他把它比喻成了一种物质。同样地,光其实也不是一种物质存在,是因为有被照的东西才能够体现出光的存在,光是介于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。反过来,我把眼前看到的东西想象成看不见的,用手去触摸,把它想象成羊羹,假设在黑暗中摸到了一些象征的、物质的东西。我也想象我在封闭期间的处境,那是一个不能自由创作和交流的状况,进入了一种类似羊羹的状态,我也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
 (注)羊羹:又称羊羹果冻,是一种和果子,是日本人品茶时常备的甜点之一。


羊羹,右一,图源维基百科


洁尘:在欣赏《上升之水·下降之水》时,我在侧面看到光线打在墙上就像是一卷质感很好的头发。但是听到羊羹的比喻,我觉得一下子把我的问题解决了。他对于黑暗质感的呈现方式,在他的通感的运用想象黑暗是一种物质,或者是一种介于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东西,我觉得非常妙的。



上:《上升之水·下降之水》,2023,A4美术馆

下:《暗绘》局部,2023,A4美术馆



《临界之气》,2023,A4美术馆


大卷: 刚才洁尘老师提到了《临界之气》,我觉得是很好的可以介绍的一点,也是在灾难发生之后开始重新思考灾难对这个世界的改变,甚至让人类对物质的存在产生疑惑。比如说《临界之气》,大家在看的时候,刚开始会觉得这个布产生的形状是非常优美的,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不安定的思考,比如说它真的是布吗?它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漂浮的东西或者是一条线,甚至不再和它的阴影有明确的区分了。这些就是我们对一些事物开始产生了疑惑: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吗?我们是真实存在的吗?就像讲到的关键词“无常”,对人类产生了新的挑战。


洁尘:2008年5月发生了汶川大地震,没过两年就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。刚刚经历过汶川大地震,我通过电视看到了很多灾难现场,产生了非常多的移情,我很能体会东日本大地震对于您的触动,也因此我觉得在您的作品中,这种对存在根基的动摇,对物质这种看似稳固存在的反复质疑,是和您的灾难经历十分相关的。


南條:还想强调一点,其实在那次地震当中,更多的人死于海啸还不是地震。我当时看到海啸冲击房屋卷走人类的场景,产生了很多对于人类生命的反思。比如说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家人、记忆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,为什么会如此脆弱?还比如说在日本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历史的小说叫《平家物语》(注),描写的是平家族鼎盛时期如何为源氏家族攻破从而改朝换代的故事。他的开头写道:“祇园精舍之钟声,响诸行无常之道理”,这样一句描写,让我觉得朝代的更替跟人类的迭代也是非常相似的。“眼见他起高楼,眼见他宴宾客,眼见他楼塌了”,因此我也感受到了人应该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,每一天快乐、轻松地度过,人生事件没有什么是永恒,所有的东西都是变化式,我个人在大卷先生的作品里也感受到了这些通透的地方。



 (注)《平家物语》:成书于13世纪。作者主要是围绕在平家的两个时期(平清盛时期与平宗盛时期)保元之乱和平治之乱之后进行描写,通篇以史书编年体为主,其中作者加入了对许多事件的看法,形成了以作者寻找平氏衰亡原因为主要线索的结构。盛极必衰的无常观是作者想表达的重要观念之一。




Q:大卷先生的作品中用“光”作为创作语言让我印象深刻,我好奇的是这种对循环的光的设定,是否和大卷先生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有联系,您是如何看待光和时间的?


大卷: 首先讲一下装置的原理,我在里面用到一个很强的人工照明,这里实际上是把这个人工照明比喻为一颗太阳,因为它真的是非常亮,大概有80万勒克斯,太阳光照射到地面,它的平均光照强度大概是10万勒克斯,而这个人工照明大约能提供8倍以上太阳光的强度。我们把它比喻成人工的太阳,那么它在徐徐上升的时候,光会越来越亮,也比喻人类所创造的能源带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东西,就是照在四周墙壁上各种植物,我们现在实在是太依靠人工照明了。


但是反过来当它下降的时候,是逐渐变暗的,其实在第九分钟的时候,观众是会完全归于黑暗的。这个时候,我感受到像是所有的事物都被吸回到这个瓶子里了,像是大自然收回对人类的恩赐,我想给大家带来这种强烈的感受。


《重力与恩宠》,2023,A4美术馆


还有日本大地震和它带来的核泄漏的问题,这个人工照明和能源密切相关,也能理解为我们跟核能的关系。除此之外,日本还遭受了两次原子弹的爆炸,在那一瞬间产生了巨大的光,甚至有些人直接被烧焦在地上,只留下了一些痕迹,其实《重力与恩宠》是和走廊上陈列的黑色相片是相关的,在日本遭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,有的人当时正走在路上就直接被烧焦,他们留在路上或是楼梯上的影像,是这样一种比喻。


 《重力与恩宠·瞬2017/10/17》,2023,A4美术馆


李杰: 《临界之气》这个作品会有一个反复重启、关闭的过程。在一波观众离开后随着算法的变化沉寂下来,下一波观众到来时又会重启。这个循环的过程,给到一个即明即暗的体验,就像我们一开始进入展厅的时候,是非常明亮的环境,在最后以黑暗和沉寂收尾,这和人的生命往复的过程也是有关系的。



《永远的一瞬》,2023,A4美术馆


大卷: 最后一幅作品的那一点光,实际上当时拍摄情况是我们连续的拍摄了很多个小时关于对面的山。由于当时是晚上,环境很黑,在现场的时候完全没有注意到那一点。但是最后我们在观察拍摄效果的时候,才发现对面是有一点点的光,而且在不断地扩大,最后呈现了《永远的一瞬》这个作品。


非常有趣的是进入展厅看到的第一个作品,那个人的背部,描绘的是人,最后一个作品实际上也讲的是人,他们有暗合的地方。再进一步去理解的话,第一幅作品是微观下近距离地去看人,甚至他的内部的脉络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,它是一个具象的人。最后一幅作品它是关于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下的人,他是什么样的?可以理解为一种抽象的人。所以,它又构成了一个循环,大家可以观展的时候去留意。


《漂浮·背景》,2023,A4美术馆


正如刚才所说到的,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看,人类都是由不同的粒子组成。我在《临界之气》当中使用的材料也是跟我家的产业有关的。我的家乡原本就是一个以服装产业为生的地方。但是因为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的野蛮重建,老房子直接在挖掘机的脚下瞬间灰飞烟灭了,对我们的营生和记忆非常重要的产业就这么消失了。这也构成了我对布的理解,也暗含在《临界之气》当中。


我现在也在做一些新的东西,有关于记忆的重建,或者说是传统的传承。




* 点击购票 *



相关阅读

Related Reading








关于A4美术馆

About A4 Art Museum


A4美术馆是致力于“用艺术连接人与人,激活创造力”的非营利美术馆集群。持续推动具有创造力的多元艺术生态发展,让更多人参与艺术创造,为公众带来丰富的高品质当代艺术展览、公共项目和研究计划。


A4美术馆于2008年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创办成立,2023年A4美术馆主馆从麓湖迁址到麓镇。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,A4美术馆持续建设着西南艺术生态发展,拓展了国际与在地社区的联动、推动社区艺术的发展;关注于社会公平、公共参与、社会化教育等方向,创立了关注于儿童和教育公共性的年度项目。


A4美术馆集群目前包含四个品牌:位于麓镇山顶广场的A4美术馆(A4 Art Museum),位于麓湖艺展中心的A4儿童馆(A4 Kids)、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

(A4 Residency)和A4:X艺术中心A4: X Art Center)。在未来,A4美术馆将持续以人为核心,通过艺术展览和公共项目,使艺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,让更多人因为艺术的力量产生更紧密的连接,成为伙伴,共同创造属于彼此的美术馆社区。



内容编辑 张皓玥 王杰雅

内容排版 张皓玥

内容校对 田乃玮 唐雨莛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A4美术馆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